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汪亚)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建设成了国内外与会专家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一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10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一年来的进展和总体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野外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范围从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长期的观测资料积累,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针对大陆强震,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致力于破解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以及建筑物破坏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并对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科技成果进行应用试点示范,以实现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地震灾害防治的目标。
在建设方面,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分借鉴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内外各类地震实验场建设经验;在科学内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发生规律探索,又考虑工程抗震应用,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在研究对象上,是国际上现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在大陆型强震孕育环境、地震发生过程、地震致灾机理等前沿科学方向,提出近期聚焦的15个科学问题,向着科学目标扎实迈进。
据了解,一年来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2018年11月印发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设计方案》,明确了实验场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空间范围、主要科学问题、技术途径以及组织管理方式。近期,《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已通过权威论证并予以发布,确立了实验场的科学目标、科学思路和研究重点??萍疾吭诠抑氐阊蟹⒓苹谢С衷谑笛槌∏瓜喙匮芯?,基金委、地震局设立的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对实验场相关研究予以专项支持。目前,在研项目近60个,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已经积累一批观测数据。美国、俄罗斯、埃及等13个国家参加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科学实验场列入2019年“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协调人会议计划,成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重点内容。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17个专家团队已经开始科研工作。
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透露,下一步,实验场建设将继续加快。未来3年将建成多口数百米至1000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探索开展数千米深井观测试验和穿透地震活动断层的科学钻探,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实验场将建设分布式的数据中心、仪器运维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开放基础观测设施,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在试验场区开展科学研究,将发布国际一流高分辨率壳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和重力、地磁、地壳运动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图像,产出一批地震孕育发生和地震风险评估的相关科学模型及应用示范,形成新型业务能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从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变。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