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21日电 题:机器来种地,农民去干啥?——走进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全程机械化乡镇
新华社记者 褚晓亮、高楠、薛钦峰
这里是我国首批使用“东方红”牌拖拉机的乡镇之一,这里基本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这里用50多年的时光一次次见证着我国机械化的新变革……这里是吉林省榆树市的弓棚镇,以机械化程度高而著称?;祷还馓岣吡说钡亓甘巢亢托б?,也让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
机器来种地,农民去干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春耕时节走进弓棚镇,感受着农机化给“三农”带来的新变化。
1万多户农民 1万多台机器
“这是玉米全自动收割机,只要在地里一走,这边直接出来的就是玉米棒子?!惫镎虺ど酱逡婷裰种埠献魃缋硎鲁ち跫躺街缸乓桓?米多高的“庞然大物”对记者说。
走进益民种植合作社,院子两侧各有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机库,库房里整齐停放着20多台农机,收割机、播种机、锄草机甚至包括玉米秸秆打包机……品类齐全、蔚为壮观。
弓棚镇镇长宋宪平介绍,截至目前,全镇有农户19500户,农机具保有量达11000多台套,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200余家,基本实现了全镇农业生产农机全覆盖。
弓棚镇作为一个农业机械化的典型乡镇,有着悠久的机械化历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使用“东方红”牌拖拉机的乡镇,1964年,吉林省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就落户在该镇长发村。
在长发村当了27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崔英骄傲地告诉记者:“长发村土地平整,面积大,特别适合开展机械化作业。因此,机械化起步早,在全国都有名,以前村里每天接待各地来参观学习的都数不过来?!?/p>
农机化普及使弓棚镇的农业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长发村历史上曾创下吉林省粮食单产新纪录。2018年,该镇粮食产量达到25万吨。
“铁?!背鹘?农民换皮鞋
“铁?!背鹆酥鹘?,农民被从田里解放出来?!肮サ呐┟衩娉仆帘吵?,弯腰曲背种庄田;现在多数农民脱下泥靴换皮鞋?!贝抻⑺?。
刘继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肮ッ考抑值?,需要四五个人干一个月。现在农民只需备好种子、化肥,一个农机驾驶员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将300多公顷地种完。全年从种到收只需辅助工人15人,比过去减少了100多人?!?/p>
农机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更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出外打工。在弓棚镇,看不到“零耕碎种”的“百衲衣”,而是一马平川、整齐划一的规整农田,正是大型机械“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从“零耕碎种”变为集约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种田水平都得到统一和提升。
宋宪平告诉记者,由于大量农民从田里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弓棚镇形成了粮食、畜牧、运输、棚膜、商贸流通五大支柱产业,城镇化水平在全市居于前列。
在位于弓棚镇十三号村的创业园区内,110栋果蔬大棚鳞次栉比,村民赵国忠正在大棚内给葡萄绑枝。2009年,赵国忠将自家6.5亩土地托管给村里的种粮大户,自己专心搞起棚膜经济?!巴恋赝泄芎笠荒晔找?000元,两栋大棚一年能挣10多万元?!彼?。
目前,弓棚镇果蔬大棚已发展到12500栋,建成标准化蔬菜园区18个,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当地近万人就地就业。弓棚镇也被确定为“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
机械化拓宽了弓棚镇农民的致富渠道,农民的收入结构由单一的土地收入逐步变成“土地+养殖+务工”多元收入,凸显出“一变三”的效应。
种田高效了 理念变新了
弓棚镇胜明村农机大户李在伟于2009年成立了榆隆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10年间,他深刻体会到农机化的甜头。
“通过全程农机化作业,我们每公顷土地节约生产成本近1000元,每公顷玉米产量提高约1500斤。种田有如此高的效益,让我们觉得农业大有搞头,我们也乐于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理念?!崩钤谖八?。
像李在伟一样,农机化的普及也打开了农民的视野。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开始吸收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发展的新事物、新趋势。
在弓棚镇水泉村的科铁公路旁,榆树市仁和机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一座高耸的烘干塔格外引人注目。43岁的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伟穿着时尚、年轻干练?!拔乙郧爸豢悸窃趺炊啻蛄甘?,但农机化的普及给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农业?!?/p>
在陈庆伟看来,循环农业是合作社发展的大势所趋。仁和机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为依托,开始尝试种养殖结合的发展模式,以种植业拉动养殖业,以秸秆饲料代替牧草,利用养殖牲畜的粪便、沼渣及秸秆发酵有机肥,为黑土地改良建立有机种植基地。
“机械化和循环农业结合,让我们的农业发展大有奔头?!背虑煳奥称诖厮?。